
明朝万历年间,在辽东前线驻守的明军军营里,一位把总半开玩笑地问手下的士兵:你知道咱们军队的战术是什么吗?士兵挠了挠头,苦笑着回答:不就是上头假装发军饷,我们假装打仗嘛!
这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虽然带着戏谑,却真实反映了明末军队的困境。纵观中国历史,从盛唐的府兵制、北宋的禁军到明朝的军户制,每当国家承平日久,军队系统就会沦为权贵们中饱私囊的肥肉。
就像草原上最后一只待宰的羔羊,面对越来越小的利益蛋糕,即便所有人都明白竭泽而渔的道理,但在现实的利益面前,谁都不愿做那个吃亏的人。这种囚徒困境般的博弈,最终导致军队体系一步步走向崩溃。
以唐朝为例,初期实行府兵制时,朝廷还能拿出大量无主土地犒赏将士。那时候当兵打仗就意味着能分到田地,士兵们自然士气高昂。但随着土地资源日渐枯竭,到了中后期,只有那些手握实权的节度使才能维持军队战斗力——无论是发动安史之乱的范阳军,还是后来平叛的朔方军,都是靠着节度使自掏腰包养活的精锐。
展开剩余51%北宋的八十万禁军更是名不副实。自澶渊之盟后,朝廷更愿意花钱买和平,军费开支能省则省。那些虚报的编制,不过是给各级将领提供了吃空饷的便利。据说当时一个千人的军营,实际在编可能不足半数。
明朝的情况更为严峻。卫所制度到后期完全形同虚设,有些卫所士兵甚至和盗匪沆瀣一气。这也难怪——与其冒着生命危险为朝廷卖命却拿不到军饷,倒不如临阵脱逃还能分到贼寇的贿赂。不过明朝也并非没有精锐之师,戚继光将军的戚家军就是典型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支威震倭寇的部队仅有四千人规模,军饷全靠戚继光四处筹措,有时不得不默许士兵收缴战利品来维持士气。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从唐到明,军队战斗力的瓦解往往始于财政体系的崩溃。正如那句老话:要想稳住拿刀的人,先得管好管钱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